CSR Times 2023年6月號
CSR Times - 2023年6月號
CSR Times - 2023年3月號
CSR Times - 2022年12月號
CSR Times - 2022年9月號
CSR Times - 2022年6月號
CSR Times - 2022年3月號

疫下發揮商界力量 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
新冠肺炎疫情奪走了寶貴的生命和健康,嚴重打擊各地經濟活動,並改變了世界的秩序。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這次「疫」境之中自覺地加緊支援社區、保障員工、關顧客戶。這場大規模CSR行動已歷時兩年多,今期的「封面故事」會探討企業如何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。
CSR Times - 2021年12月號
CSR Times - 2021年9月號

ESG成投資者新寵 驅動企業變革與成長
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,令經濟受創,同時令環境、社會及管治(ESG)議題愈來愈受重視。
人類更深刻意識到,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,人與大自然、其他生物間的共融共生不容忽視;在環境之外,疫情也激發出更多對於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的審視,投資者變得更關注企業如何保障員工福利、在危機之中有沒有履行其社會責任。
商界展關懷特刊 2021

CSR實踐者的過去、現在及未來
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簡稱CSR)在香港經過近20年的推廣與實踐,已經讓「成功」企業開始被重新定義,獲利將不再是唯一指標,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,也要對員工、社會、環境盡責。
發展至今,本港的CSR經歷了3個進程。第一是企業參與慈善和捐助活動,但與企業核心業務沒有直接關係;第二是透過加強業務管理和生產方式的改進,減少對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,此時已將外部因素導入經營決策中;第三則是兼顧經濟、社會和環境的共同利益,追求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並重。
然而,企業要真正將CSR實踐提升至第3個進程,必須將CSR植根至企業文化中,融合成為企業的「DNA」,「人」就是最箇中的關鍵,可以說員工就是血液,將CSR的影響力帶到企業每一個部門。
現在,就讓我們聽一聽CSR的「先驅者」、「變革者」及「繼承者」們親身說法,從不同角度探討CSR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CSR Times – 2021年3月號

原來過得不快樂
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在2015年一共訂立了17個SDG(可持續發展目標),並希望在2030年前實現,讓世界變得更宜居。而在「良好健康與福祉」目標中,聯合國關注的,除了身體的健康,也包括精神的健康。
近年香港人經歷了不少風雨,社會運動持續,疫情的威脅未斷,令港人的負面情緒加劇,幸福感下跌,「精神海嘯」(Mental Health Tsunami)洶湧而至。
究竟,我們跟快樂的距離有多遠?又如何逃出「海嘯」漩渦?
CSR Times – 2020年12月號
CSR Times – 2020年9月號

為何「她」總比「他」少 改變「她」在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弱勢地位
當講起工程師、科技達人,你腦海中浮現的樣子是男或女?今時今日,職場性別平等話題幾乎講到「爛」,但大家所期望的畫面實現了嗎?特別在工程與科技領域,薪酬及待遇較佳,卻往往由男性壟斷,除了職場不平等,更加深了男女在經濟上的不平等。職場多元化作為近年的職場新趨勢和人力資源政策的重點,已獲證明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策略之一,能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增長。但實際上,「她」和「他」的距離,究竟還有多遠?
CSR Times 商界展關懷特刊 2020

從新冠疫情中反思領悟 開啟「自覺資本主義」之路
對大部分企業而言,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嚴重的衝擊,同時也是一次反思的機會,一個啟發決策者思考的契機,去探索在疫情對傳統商業模式所帶來的衝擊,以及全球社會和經濟在疫情過後應如何進化。
當然企業發展需要有盈利,這是毋庸贅言的事實,就像人類生存必須食物和水,如果沒有這些,人便無法生存。而企業獲得盈利的方法很多,透過直接及具體商業策略,是傳統價值觀及方法,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,更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唯一目標。
CSR Times – 2020年4月號

職「場」大變身 「疫」境中的一課
早上8時,街上空蕩蕩的,港鐵月台散散落落站着幾個候車的上班族,列車到站,走進車廂座位任坐。 回想平日上班的繁忙時間,最少要等幾班車,即使到站也要吃力擠出車門…… 疫情下上班之旅如此暢通,全因不少機構安排僱員「在家工作」, 以防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下稱「新冠肺炎」)爆發。一場「疫」境令人人自危,不少企業急推「在家工作」(Home Office或Work From Home)安排, 令香港開啟了史無前例的「WFH浪潮」。究竟企業及僱員在這幾個月上了一堂怎樣的課? 「疫」境對企業進一步落實彈...
CSR Times – 2019年12月號

植物肉顛「腹」想像 可持續飲食新趨勢
今年,聯合國世界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發布的《2019年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》報告指出,目前全球有8.2億飢餓人口,但在同一時空下,富裕國家的嗜肉量卻與日俱增。為了滿足全球龐大人口的肉食需求,畜牧業大量生產肉類產品,代價是環境污染及加劇氣候暖化。當氣溫每上升1℃,稻米產量則下降10%,小麥產量亦將減少6%;海洋溫度不斷上升,也會讓魚類和海產的生存受到威脅。當然,我們身處繁華的都市,往往只專注於近在咫尺的餐桌上的美味肉塊,卻忽略了遠在天邊的種種環境問題,而此刻的溫飽滿足,卻正蘊釀未來...
CSR Times – 2019年9月號

商場的文藝復興 人文企業的綻放
海港城專門設立了美術館,常年辦展;太古地產的ArtisTree不但開闢出猶如畫廊般的展覽空間,又舉辦多元化的視覺和表演藝術活動;而剛於8月尾開幕的K11 MUSEA更融合了藝術館的經營理念,成為全球首家結合文化藝術與零售概念的購物藝術館……今天,很多藝術家會與商家、品牌合作,街道、酒店、商廈、商場,藝術品隨處可見,我們的觀展經驗已跟過往大大不同,藝術品不再專屬美術館、博物館和展覽中心。以前的商場只是從消費、購物的心理去布置;以前我們步入商場,只為消費。但隨着互聯網時代的來臨,電商湧現,...